8月20日凌晨,科隆游戏展开幕之夜上,游戏科学继《黑神话:悟空》之后,正式公布了新作《黑神话:钟馗》。截至当日下午,该先导预告在国内视频平台已突破765万次播放,评论超5万,话题迅速登顶热搜。
但很多人有可能只是听过钟馗的名字,听过钟馗嫁妹的故事,但是不知道钟馗是由何而来,从哪里出现的?
有人说他是唐代应试落第、愤而自杀的才子;也有人认为他根本不曾真实存在,只是一个被世代讲述的虚构人物。
那么,钟馗究竟从何而来?又是如何成为家喻户晓的捉鬼天师?让我们一起揭开钟馗的神秘面纱。
图片
名字由来
关于“钟馗”这个名字,据考证,“钟馗”很可能是从古代一种名为“终葵”的利器演变而来。
“终葵”实际上是一种名为“椎”的利器(如尖锥),古人用它来驱鬼辟邪。齐地人说话慢,将“椎”读作“终葵”。后来,“终葵”逐渐演变为“钟葵”、“钟馗”,从一件物品名称向驱邪之神的形象转变。
此外,历史上有不少真实人物名叫钟馗。北宋年间,金陵上元县曾发现一处古冢,碑文显示,南朝宋征西将军宗悫之母郑夫人,其女儿名叫钟馗。
后魏有李钟馗,隋朝有杨钟馗、乔钟馗,这些人的名字都留在了史书上。有说法称钟馗的原型可能是北朝人尧暄,尧暄本名钟葵,字辟邪。
帝王一梦,钟馗成神
开元年间,唐玄宗在临潼骊山讲武后回宫,染上疟疾,久治不愈。
某天夜里,他梦见一个小鬼偷走了杨贵妃的绣香囊和自己的玉笛。玄宗大怒,正要派武士驱鬼,忽见一个大鬼奔进殿来。
此鬼蓬发虬髯,面目可怖,头系角带,身穿蓝袍,一伸手便抓住了小鬼,剜出眼珠后一口吞了下去。玄宗骇极,忙问是谁?大鬼向玄宗施礼,自称是终南山进士钟馗。
称自己因相貌丑陋武举不中,愤而撞死,誓为大唐除尽妖魅。玄宗醒后,病也霍然而愈。他遂诏画圣吴道子按其梦中所见画钟馗像。
画圣传神,钟馗形象确定
吴道子奉诏后,立即构思,恍惚中似乎眼见钟馗在前,便展开素毫,一挥而就。玄宗一看,那画上钟馗与自己梦中形象完全一样:左手捉住小鬼,右手挖它的眼睛。玄宗惊叹道:“就像你和朕同做一梦似的。”
吴道子画的钟馗像精绝一时,成为后世范本。到了五代时,后蜀皇帝对此画极为欣赏,但对画上钟馗用食指挖鬼眼有些不满,便召来当时名画师黄筌,让他改画用拇指挖鬼眼。
黄筌研究数日后发现,吴道子所画钟馗全身之力、神气眼神都集中在食指,不在拇指,故不敢轻易改动,只好另画一幅。由此可见吴道子画作之传神。
民间信仰,钟馗职能多样
钟馗在民间是一位“万应之神”,其职能多样,远超单纯的捉鬼。
钟馗最擅长自然是捉鬼驱邪。古人认为鬼为祸人间违背了“道”,而钟馗在阳间捉拿、审判恶鬼的行为,相当于维护了大道。
钟馗也是著名的门神。古时候门神的职责细化来说就是挡住邪祟,不予入内,并消屋内鬼魅,保家宅平安。通俗来讲,其实门神的职责也是捉鬼。
令人意外的是,钟馗还被当作瘟疫之神供奉。在古代医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,疾病往往被归因于鬼神作祟。在对钟馗的信仰普及后,民间也会在疾病出现时祈求钟馗驱逐处决作祟的恶鬼,还他们健康。
道教封神,钟馗地位提升
钟馗并非出现就是道教体系中的,他是在盛唐时期饱受崇拜之后才被道教尊为门神,并封其为驱鬼逐恶的判官。
道教延续唐玄宗的封号,封钟馗为“赐福镇宅圣君”。道教推崇钟馗是因为他的经历及神话样态,都相当符合道教的整体教义。
道教最为基础且至高无上的教义便是“道”,一般被解释为宇宙的终极本源、本体及终极规律。在道教观念中,万物皆由“道”生,依“道”而行,最终复归于“道”。
钟馗在阳间捉拿、审判恶鬼的行为,相当于维护了“道”。钟馗对待恶鬼的态度也符合道教做派——驱逐甚至处决,与佛教的超度派截然不同。
艺术描绘,钟馗形象演变
在艺术表现上,安徽灵璧县的钟馗画尤为著名,2003年文化部命名灵璧县为“中国民间艺术(钟馗画)之乡”。
灵璧钟馗画又称灵璧判子,宋代元祐年间灵璧置县时,就有一批专门画钟馗的民间画家聚集在那里,初步形成了一个民间钟馗画的艺术中心。
灵璧钟馗画秉承吴道子画风,以手工绘制的方式,具有特殊的民间风味,更强调内在精神气质的表现。1915年,灵璧民间钟馗画师翟光远绘制的钟馗画参加“巴拿马万国博览会”,荣膺金奖,这幅画现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。
现代意义,钟馗文化新生
时至今日,钟馗这个“驱魔大神”绵延至今,经久不衰。现代艺术家们也常以钟馗为题材进行创作。
漫画家方成曾画过一幅钟馗图:钟馗靴帽整齐,双手袖于袍内,以石为枕,卧眠于地,并题五言诗道:“春眠不觉晓,鼾声惊飞鸟。人间鬼太多,钟馗累坏了”。讽喻极为深邃。
《黑神话:钟馗》的游戏发布,再次让这位传统神祇成为焦点。比起孙悟空的反叛与自由,钟馗更代表秩序、正义与人间善恶的裁决——一个更具暗黑气质和哲学张力的“神”。
钟馗走过的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成神之路。而今天,他正推开虚拟世界的大门,准备以新的方式,继续讲述那些关于善与恶、正与邪、人与鬼的故事。
版权声明:本站除了标注(摘录/转载)的文章以外,其他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
版权属于萧小七本文链接:https://xiaoqix.com/index.php/archives/264.html
所有原创文章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 4.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。
您可以自由的转载和修改,但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并且不可用于商业目的。